-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269
/
苏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修正主义观点摘编1973.txt
executable file
·1421 lines (1270 loc) · 136 KB
/
苏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修正主义观点摘编1973.t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列宁语录
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即机会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
度
==========第1页==========
毛主席语录
修正主义上台,也就是资产阶级上台。
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
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
==========第2页==========
摘编者说明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苏修出版了由鲁米扬采夫等人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订第二版),并把它定为高等院校教材。
这本书,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经济学》),实际上鼓吹的是社会帝国主义和社会法西斯主义的反动谬论;打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号,贩卖的是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破烂货。它完全是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内加深剥削压迫、对外加紧扩张侵略服务的。
这本书,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它竭力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宣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最先进的政权同与之不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
==========第3页==========
主义”就是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拚命吹嘘以资本主义利润为原则的“新经济体制”,提出企业要“为争取提高利润而斗争”,并喋喋不休地鼓吹物质刺激是“完善经营管理的经济方法的极其重要的指针”。它还千方百计地兜售“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国际专政”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理论。这本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恶毒的诬蔑和攻击,充分暴露了他们背叛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丑恶嘴脸。
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为了更好地利用这部反面教材,我们把这本书的修正主义观点作了一些摘录,并加了按语,供同志们在批林整风开展革命大批判时参考。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摘编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辽宁财经学院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第4页==========
月
录
一、歪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贯串
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1)1。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超阶级
的经济利益体系…(1)2。把利润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中
心环节…(5)3。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5)
二、鼓吹反动的“唯生产力论”…(8)
1。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
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8)2。宣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最先进的政权同与之不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
的矛盾”……(9)3。根本抹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宣扬
。1◆
==========第5页==========
“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道路,就
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13)
三、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19)
1。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
阶段……(19)2。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认还存在着资本主义
复辟的危险性……(24)3。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吹嘘一国可以单独进入共产
主义…(28)
四、鼓吹发展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用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代替社会主义计刘经济…(37)1。歪曲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存在的条
件,发展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37)2。竭力夸大价值规律的作用,取消计划经济,发展自由竞争……
……(41)
3。·宣扬小商品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分的经济本性,为复辟城乡资本主义制造舆论……
·(49)
2
==========第6页==========
五、鼓吹物质刺激,宣扬资产阶级福利主义和
“分配决定论”…(53)1。宣扬资产阶级福利主义,借以欺瑞苏联
广大劳动人民…(53)2。用“物质刺激”偷换“各尽所能,按劳
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55)3。以“物质刺激”为诱饵,推行以利润为依据的特权分配制…
…(59)
六、鼓吹利润挂帅,推行复辟资本主义的《新体
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66)1。推行“经济刺激新体制”,贯彻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把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
作为发展生产的动力………(66)2。大搞自由化的所谓“完全经济核算”,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
级所有制…(76)3。苏修官僚垄断寡头利用所控制的政权,以“加强利润和信贷的物质刺激作用”为杠杆,大搞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89)4。苏修叛徒集团的倒行逆施,给社会生产
3
==========第7页==========
力带来极大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恶果(101)
七、鼓吹“经济一体化”,推行杜会帝国主义的
侵略和掠夺政策……(109.)1。打着“协调国民经济计划”的幌子,推行“经济一体化”,任意破坏“经互会”
其他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109)2。宣扬以苏修为霸主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对“经互会”其他成员国
进行超经济剥削…(116)3。宣扬“国际专政论”,把“经互会”各
国置于新沙皇的统治与奴役之下…(126)
八、鼓吹苏美两霸争夺销权的“经济竞赛”,反
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128)1。宣扬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运和道路取
决于苏美两霸“经济竞赛”的结局…(128)2。宣扬苏美两霸“争夺优势的竞赛”,“是加速世界革命进程的最重要因素”,反
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129)
九、恶毒诽谤和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全世界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所执行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133)
4
==========第8页==========
一、歪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贯串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1。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超阶级的经济利益体系
“生产关系表现为人们的经济利益。”*
(第99页第4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与社会生产本质相联系的客观表现形式和主观表现形式。因此它也考察人们的经济利益体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每
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872一1873年),
*引文中的重点号是原有的,下同。
01
==========第9页==========
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8卷,第307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为一定社会制度特征的经济利益的特殊形式及其变相形态,也研究这些利益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经济利益的特点和结构,研究把这些利益最优地结合起来并使个别工作者和个别集体的利益服从于全民利益的途径。”
(第25页第2一4段)
编者注:
恩格斯关于“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这段话,是在《论住宅问题》-文中,在同蒲鲁东的追随者米尔柏格的斗争中,针对蒲鲁东把法权观念看作是“各社会中统治的、有机的、最高主权的、支配着其他一切原则的基本原侧”而讲的。恩格斯紧接着又说:“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
2
==========第10页==========
·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在这里主要是指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切法权观念都应由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但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来都把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看作是阶级关系,他们的利益,也是作为阶级利益表现出来。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弗·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苏修《经济学》引用恩格斯的话,抽去了“经济关系”和“利益”的阶级内容,企图以此来论证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超阶级的“经济利益体系”,恰恰暴露了他们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丑恶嘴脸。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关系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这样的生产联系:它使人们联合和团结起来,·导致他们之间社会经济差别的克服。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资本主义下的私人利
●3
==========第11页==========
益和个人得失,而是把劳动集体利益同个别工作者利益和谐地结合起来的全民利益。”
(第6页第3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经济关系则反映着由生产资料公有制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之间的劳动联系。所以,马克思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叫做‘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以区别于资本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6卷,第12页。)
(第2页第6段)
编者注: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用过“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和“财产的(或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概念。马克思在这里是指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而言,各阶级都有为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
4
==========第12页==========
级的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苏修《经济学》的作者用偷梁换柱的卑劣手法,抹煞马克思所说“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说成是超阶级的劳动联系。
2。把利润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而形成统一的体系。例如,在企业里就因分配物质鼓励基金而形成了整个集体同其个别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这些相互联系又取决于因分配利润而形成的国家同生产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物质鼓励基金只是利润的一部分。”
(第6页第1段)
3。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是在同生产力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中、相互
·5
==========第13页==========
联系中以及变动着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第9页第1段)
编者注:
讲“相互作用”是幌子,实际上强调“统一”、“完全适合”,完全抹煞和否认矛盾。
“同时必须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不容许出现矛盾的客观可能性,…。”
(第430页第6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正常发展条件下,完全排除国家经济政策同经济发展规律发生矛盾的情况。”
(第11页第2段)
“政治经济学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整个体系。
分析的任务是把经济关系的全部总和分解为个别的简单的要素和方面,以便逐个加以仔细研
6
==========第14页==========
、
究。…
综合就是把已分解的各个要素和方面结合成具体统一体,…。”
(第20页第4一6段)
。7·
==========第15页==========
二、鼓吹反动的“唯生产力论”
1,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使生产关系达到完全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第10页第3段)
“集体农庄形式还远没有用尽自己的可能性,它完全适合社会主义农村的生产力,并能在国家帮助下保证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第94页第1段)
“《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形式的集体农庄,完全适应进一步
。8
==========第16页==========
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任务’…。”
(第531-532页第1段)
“在社会主义下,不存在同维护陈旧的社会形态和原则有切身利益的阶级。这就能够有计划地解决所发生的矛盾,有效地完善社会关系,从而加速向完全的共产主义前进。”
(第524页第2段)
“社会主义工业在其增长和完善的过程中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消灭,…。”
(第68页第2段)
2。宣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最先进的政权同与之不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过渡时期存在着最先进的政权同与之不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在经济落后的
9
==========第17页==========
国家中,它可能采取尖锐的形式。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迅速发展生产力。”
(第55页第5段)
“列宁在揭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矛盾的性质时指出:‘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就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转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9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人民福利的增长,这种过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日益加强。但是,·生产和生产工作者今天都还没有做好这种过渡的准备。这是要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的现实矛盾。生产发展得愈快,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愈能得到充分克服,向共产主义再生产的过渡就愈顺利。”
(第476页第4段)
.10·
==========第18页==========
编者注:
1。在引用的列宁的原话中,被删去“也就是说,一旦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实现以后”这句话。这是作者蓄意掩盖当今苏修社会所存在的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苏联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2。列宁这段话着重指明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的实质,根本不是《经济学》所讲的“揭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矛盾的性质”,作者故意歪曲列宁的原意是为他们把过渡时期的矛盾的性质归结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一修正主义谬论服务的。这是对列宁主义的篡改。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矛盾的性质”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经济学》却根本不提。例如: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
11
==========第19页==========
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脆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0卷,第87页)
“我们党在进行经济建设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克服这些同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有联系的矛盾。”
(第476页第3段)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的个人需要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由于生理特点和工作性质,需要不同数量的食物,例如,一个人喜欢吃肉,而另外的人则喜欢吃鱼;按照生活方式,人们一年穿不同数量的衣服和靴鞋。很多东西是取决于人们的口味。…
但复杂的是,社会需要总量不断增长,而且不仅是因为人口的增加。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产生
012
==========第20页==========
日新月异的、前所未有的消费品;而社会愈富裕,人们的文化程度愈高,他们的业余时间愈多,他们就对这些逐渐变成大量需要的新东西愈感到兴趣。诚然,某些老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是逐渐消灭了,但正如人类全部经验所指出的那样,新的需要的出现比老的需要的消失快得多。因此,在
一定时刻所达到的生产水平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社会主义所固有的矛盾。这种矛盾通过社会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而不断得到克服,但它也不断地在更高的水平上发生。”
(第104页第6段一105页第2段)
3。根本抹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宣扬“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道路,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资产阶级被推翻以后,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没,建立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新的劳动纪律。非此不能消灭贫困而保证普遍幸
·13·
==========第21页==========
福。”
(第58页第2段)
“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地利用固定生产基金和基本投资;降低物质消耗量,更充分地利用原料和材料;加强节约制度;大力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方面的成绩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科学与生产的联系。”
(第2页第3段)
“列宁写道:没有建筑在最新科学上的…技术,…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载《列宁选集》中文版第4卷,第508页)
(第308页第4段)
编者注:
列宁的原话被《经济学》作者肆意阉割篡改得不象样子。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举一
"14●
==========第22页==========
个最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例子就是德国。那里有现代大资本主义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服从于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有计划的组织。如果把这些黑体字删掉,不要军阀的、容克的、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的国家,而同样用国家,但已是另一种社会类型、另一种阶级内容的苏维埃国家,即无产阶级国家来代替,那你们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关于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在苏修《经济学》中却被阉割为单纯发展技术的唯生产力论。
“劳动资料因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完善,这对于劳动性质的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程度及其熟练化、生产组织形式、工资形式和工资制度以及社
15
==========第23页==========
会生产发展的其他许多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研究者,,特别是经济工作者,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这样就能正确规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第9页4一5段)
编者注:
再没有比这更无耻和更荒诞无稽的了。在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统治下,无产阶级在劳动中处于被奴役的地位,陷入了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造成了大量的失业后备军,这难道都不是由于社会制度所决定,而是由于劳动资料不够完善所决定的吗?
“技术发展计划是制订社会计划的基础。”
(第147页第2段)
16◆
==========第24页==========
“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解决共产主义建设各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基础。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道路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525页第5段)
“在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530页第2段)
“由此可见,准备条件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原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要看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第539页第3段)
“生产力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高而稳的速度,国民财富依靠社会总产
◆17·
==========第25页==========
品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积累,所有这些都使苏联人民能够胜利地完成建成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主义关系成长为共产主义关系的任务。”
(第479页第5段)
“从一个历史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历史阶段,既不决定于善良的愿望,也不决定于口号,而是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于生产关系和以它为基础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完善。”
(第36页第5段)
·18◆
==========第26页==========
三、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
1.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要求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它从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时开始,而以社会主义的建成告终。这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首先走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我国,过渡时期开始于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继续到三十年代中期。一九三六年通过的苏联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更短时期内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40页第2一3段)
◆19·
==========第27页==========
“苏联所取得的历史经验具有巨大意义的,它第一个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且现今胜利地建设着共产主义。”
(第43页第2段)
“既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阶段,所以在它们之间就没有
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第523页第3段)
“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理论上证明了,而生活和劳动群众的革命实践完全证实了,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三个有客观制约性的、合乎历史规律的阶段: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共产主义阶段。在过渡时期建立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它的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的进
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它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
(第36页第3段)
·20·
==========第28页==========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结构的既定历史顺序,客观上取决于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合乎规律地经历的三个基本历史发展阶段:(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2)社会主义阶段;(3)共产主义阶段。
本教程的主要部分是:(1)社会主义发生和建成的经济规律性;(2)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体系;(3)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性;(4)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经济规律性。”
(第13页一14页)
」
编者注: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杜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2一23页)列宁指出,这是马克思总结他全
。21•
==========第29页==========
部革命学说的著名论断。(详见《列宁全集》第28卷,第215页;《国家与革命》单行本第76一77页)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列宁痛斥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根本就厌恶阶级斗争,幻想逃避这种斗争,力图缓和、调和和钝化这种斗争。所以这类民主派或者根本不承认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或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设法把相互斗争的两种力量调和起来,而不是领导其中一种力量进行斗争。”(《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0卷,第87一88页)《经济学》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根本不承认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却捏造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没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的“原理”,千方百计为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涂脂抹粉。
人们清楚记得,一九六一年十月,赫鲁晓夫
。22·
==========第30页==========
在苏修“二十二大”叫嚷:“在二十年之内我们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关于苏联共产党纲领》的报告)赫鲁晓夫妄图用假共产主义来掩盖其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这种骗人的把戏早已声名狼籍。一九七○年四月,勃列日涅夫又炮制“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且为顺利建设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纪念”列宁诞辰大会上的报告)的“统一见解”,苏修叛徒集团所玩弄的这种拙劣手法,只能使其假共产主义的原形欲盖弥彰。
毛主席指出:“现在的苏联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大资产阶级专政,德国法西斯式的专政,希特勒式的专政。”这就一语点破了苏修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块招牌,是假共产主义,真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社会法西斯主义的阶级实质。
●23·
==========第31页==========
2,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认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在合作、互助和同志式竞赛基础上共同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的协同的(联合的)生产者的社会。”
(第83页第5段)
“三十年代末,…。
到这个时候,苏联已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的残余。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成为统一的劳动阵线。苏维埃社会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得到了巩固。”
(第569页第2一3段)
“在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完全消灭了最后
一个剥削阶级一富农。”
(第70页第3段)
。24·
==========第32页==========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胜利,意味着社会阶级结构的根本变化:一切剥削阶级都被消灭了,
(第74页第1段)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经济地位互相对立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但劳动人民之间却仍然保存着本质的社会经济差别。”
(第26页第3段)
“居民的阶级成分也和过去不同:资本家消失了,私人商品生产者早就没有了,存在的只有集体所有者阶级—劳动人民: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与劳动人民同资本家之间按照‘谁战胜谁”的原则进行残酷的阶级斗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不同,现在是工人阶级、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友谊。”
(第62页第5段一63页第1段)
“正如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所指
·25·
==========第33页==========
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产生了人们新的历史共同体一苏维埃人。在共同劳动和争取新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产生了各阶级和社会集团、各民族和部族之间和谐的新关系,即友谊和合作关系。”
(第26页第4段)
“社会阶级成分中的根本变化,民族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消灭,所有这些都为苏维埃人牢不可破的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创造了客观基础。在现代条件下,我国各民族共和国、各边区和各州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成了统一的社会机体的组织,这种社会机体孕育了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民族。”
(第75页第3段)
“多种经济成分和剥削阶级的消灭,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统治的确立,从国内条件来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第75页第4段)·
·26
==========第34页==========
“现在帝国主义者已经没有倒转历史车轮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任何机会。因而,社会主义在我国不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而且取得了最后
的胜利。”
(第75页第5段)
“我国社会已无敌对的阶级,工人、集体农庄庄员、人民知识分子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一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一的友好合作和互助关系,正在发展和巩固。”
(第476页第2段)
“生产过程的全盘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决定着劳动性质的根本变化。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劳动,就其社会经济本质而言,日益接近工程师、技术人员、农学家和其他专家的劳动。…所有这一切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克服,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
。27◆
==========第35页==========
子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
(第512页第2段)
3。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y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吹嘘一国可以单独进入共产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具有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一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全民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正在变成以共产党为首的工人阶级起领导作用的全体人民的政治组织。”
(第78页第4段)
“列宁强调指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
(第44页第1段)
编者注:
列宁指出:“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
·28
==========第36页==========
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繁杂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
6
政。”(列宁《国家与革命》1964年版中文单行本,第32页)
《经济学》明目张胆篡改了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以便为其兜售反动的“全民国家”理论,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推行社会法西斯主义服务。
“和先前的一切国家政权形式不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本质不是暴力,而是领导劳动群众建设新社会的组织活动。”
●
(第44页第3段)
“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由于确定了公有制的全面统治地位而克服了工人同农民之间的根本
·29·
==========第37页==========
阶级差别,由于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和最后胜利,苏维埃国家的职能已经起了变化。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一般说来,主要的是经济的经营方向。”
(第148页第4一5段)
编者注:
列宁曾经严厉痛斥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关于把经济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机会主义谬论,指出这是“惊人的理论错误”,“而这种错误,假如不认识,不改正,那就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灭亡。”列宁接着透彻地阐明了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科学观点,他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而“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列宁全集》中文版第
·30●
==========第38页==========
32卷,第71-72页)
苏修辩护士不敢引用列宁的原话,却硬要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主要是经济的经营方向”这样露骨的反对列宁主义的观点强加于列宁,妄图用列宁所痛斥的托洛茨基主义来冒充列宁主义,恰恰暴露其反列宁主义的叛徒嘴脸。
“列宁教育党和人民,首先要关心‘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即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529页第3段)
编者注:
列宁曾经指出,“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统计和监督。但是,我们还没有在从资产阶级手里夺过来的那些企业和经济部门中实行统计和监督。如果不做到这一点,便绝对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第
二个同样重大的物质条件,即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7卷,第
◆31◆
==========第39页==========
224页)
列宁的原意是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否则就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学》作者阉割了列宁这段话所强调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为其片面强调物质技术在向共产主义过渡中的决定作用,否认生产关系的革命变革寻找“理论”根据,这是徒劳的。
“为了顺利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规模地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为他们开辟通向全部人类文化财富的道路。列宁教导说:‘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列宁:《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1919年),载《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50页)
(第70页6段一71页第1段)
·32◆
==========第40页==========
编者注:
苏修叛徒们为了给上层建筑领域的反革命复辟装潢门面,竟盗用列宁的名义,对列宁制定的文化革命路线和政策进行歪曲和篡改。
列宁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一文中指出:“苏维埃机构意味着劳动者广泛地团结起来,以这种团结的力量去摧毁资本主义。果然,他们把资本主义摧毁了。但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列宁在这里着重论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团结、教育和改造那些“全身浸透着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技术专家”,“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必要性。苏修叛徒对列宁的原话断章取义,引申出什么·“开辩通向全部人类文
。33●
==========第41页==========
化财富的道路”的所谓“文化革命”,实际上根本反对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必须在文化教育和上层建筑各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的思想。例如,列宁在发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一文的前两个月,即一九一九年二月还起草了《俄共(布)党纲草案》,就明确提出:“把1917年
十月革命时开始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就是说,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的和非无产的阶层的影响,以利于彻底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同时规定了对“国民教育”进行改造和革命的七项任务。(详见《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9卷,第107一108页)列宁所指出的上层建筑领域里文化革命的根本原则,在《经济学》中被偷偷地抹煞了!
·34●
==========第42页==========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在说明共产主义建设现阶段的特征时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苏联是第一个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国家,它靠着强大的工业潜力,顺利地建设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524页第4段)
“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地、不停顿地实现的。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过程。”
(第523页第3段)
“我国没有对抗阶级,没有对保持腐朽过时的经济关系有着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所以,社会原则上能够及时地、甚至能够预先揭示生产关系落后于跑在前面的生产力的个别落后方面,·并且自觉地去完善它。但是实际上揭示和改变经济
◆35·
==========第43页==========
制度的个别落后方面有时稍晚,结果,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不断增长的生产力之间就会出现阻碍生产进一步增长的矛盾。但是,既然这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那么它们一般说来迟早会不经任何社会冲突而被克服。”
(第107页第2段)
编者注:
《经济学》的作者吹嘘在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经济地位互相对立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谁战谁胜”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从根本上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否认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仍然需要进行社会革命。所谓“预先揭示生产关系落后于跑在前面的生产力”,“不经任何社会冲突”,“逐渐地、不停顿地”“成长为共产主义”这类华丽的词藻,其实质就是用“无矛盾论”和“阶级斗争熄灭论”来掩盖向社会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36
==========第44页==========
四、鼓吹发展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代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歪曲社会主义杜会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发展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在社会主义下,作为商品的产品生产的必要性是由什么决定的?为什么社会主义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呢?
在生产者经济独立,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补偿关系的条件下,分工才导致商品生产。由此可见,对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来说,必领有两个条件(原因):第一,分工;第二,生产者的一定形式的独立性,他们专门生产各种
。37。
==========第45页==========
产品,不是为自己生产使用价值,…
在社会主义下,…存在着社会分工和个别经营单位的特殊形式的独立性,这就导致它们所生产的产品销售的补偿性质。”
(第159页第6段一160页第2、3、5段)
编者注:
用所谓“独立性”来代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谁所有的问题,这就完全抹煞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原则区别,为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开辟道路。
“初看起来,好象国营企业之间的商品关系同全民所有制的实质有抵触。要知道国营企业和它们的产品都属于一个主人一人民。·壁如说,制革厂向制鞋厂出售皮革,或者机床制造厂向汽车厂出售车床,所有者并未改变。某些经济学家根据这点认为,在国营经济成分内部流通的生产资料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商品,而仅仅是具有价
•38
==========第46页==========
格形式的商品外壳。根据这个逻辑,就会承认工厂向集体农庄也即另一个所有者出售的拖拉机是商品,而以同样价格向国营企业(例如国营农场)出售的同样拖拉机,就不是商品了。
这是不能同意的。制革厂和制鞋厂不是统一的全民经济的一个简单的分支,而是具有自己特殊利益的、绝非形式的利益的经济独立企业。”
(第161页第2一3段)
“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本身并不反映生产方式的特征,并不同某一种所有制形式相联系,所以是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固有的。例如商品交换关系,货币、信贷关系,生产协作联系,等等。”
(第544页第7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第一,再生产的绝大部分劳动产品是商品,…”
(第430页末第7段-431页第1段)
•39•
==========第47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仍起作用,商品货币关系依然存在。因而,生产过程所制造出来的产品是商品。”
(第201页第3段)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企业的专业化过程在加速进行,因此,除了原料、材料和成品以外,半成品、各种零件和部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商品。”
(第162页第5段)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逐步过渡到经过批发商业有计划地分配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任务。目前,经济机构可以不要凭证自由购买某些品种的设备、仪器、工具、磨料、备用零件、金属制品和其他生产资料。
批发商店的数量从1965年至1970年增长了约18倍,而其商品流转额增长了13倍。”
(第433页第1一2段)
·40·
==========第48页==========
2。竭力夸大价值规律的作用,取消计划经济,发展自由竞争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也日益发展,并被越来越有效地利用于经济生活。”
(第164页第2段)
“价格,作为有计划领导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活动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它的作用大大加强起来了。”
(第177页第2段)
“在一定的范围里,批发价格不仅能够调节生产资料的产量,面且能够调节它的消费。”
(第176页第4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计划组织和由社会调节的商品货币关系,既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
(第159页第5段)
641。
==========第49页==========
“在集体农庄经济中,商品货币关系起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提高收购价格和其他措施,提高了集体农庄从物质利益上对增加生产和向国家交售农产品的关心。
(第162页第6段一163页第1段)
“价格的刺激职能,由社会用来作为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刺激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积极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领域内进步比例的形成等的工具。”
(第375页第4段)
“同时以高价刺激(集体农庄一编者注)超计划交售。”
(第435页第3段)
“为了提高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从物质利益上对超计划出售谷物的关心,在1965年对超计划交售的小麦、黑麦、燕麦、黍、玉米、大麦和豌豆按采购价格加价50%。
。42
==========第50页==========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1970年3月30日决议,…超计划出售的畜产品规定了按采购价格加价50%。.”
(第426页3一4段)
“集体农庄市场价格根据商品的供求关系形成,因而经受很大的波动。”
(第442页第2段)
“代销商业的零售价格是考虑到集体农庄市场价格而规定的。集体农庄委托消费合作社代销的那部分产品就按这种价格销售。”
(第442页第3段)
“各个企业之间以及它们同销售组织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在完善经营方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久前,我国经济由于一系列的历史原因,曾经发生很多种产品不足甚至严重缺货的现象。因此,国家不得不用集中化的办法详细制订物资
43
==========第51页==========
的分配计划。经济组织几乎每一次购买生产资料不仅必须有货币资金,而且还要有国家机关的正式文件,才有权向规定的供应单位获得数量严格规定的产品。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缺货现象的克服,这个制度逐渐失去普遍性。
在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同社会化的生产相适应的还有社会化的可调节的市场。…有计划地利用市场,就能考虑到供求的变化而及时地对部门和企业的发展计划进行这样或那样的修正,自觉地改变生产的规模和结构。”
(第163页第2-7段)
“1967年实行的批发价格改革,对进一步完善批发价格起了巨大作用。通过这个改革,价格在发展社会生产和提高社会生产经济效果中的刺激作用加强了。”
(第177页第1段)
·44
==========第52页==========
“对纺织品、棉针织品、家具、鞋子,如这些商品质量高、装饰和式样新颖、居民对它需求增加,可以暂时(以一年为限)提高价格。”
(第443页第2段)
“通过苏联和一系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价格、信贷、利润、基金付费、固定付款这些价值工具在计划生产和刺激生产方面的作用急剧增长了。正确地运用商品货币关系的这些杠杆,能够在完善集中计划工作的同时,从经济上刺激经济组织改进工作,并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的效果。改革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把国民经济的集中计划工作同企业的经济刺激更密切地联系起来。”
(第164页第1段)
“在经济改革之前,赢利率是作为利润对产品成本的比例计算的,并以百分比表示出来。现在,在工业中,生产赢利指标是利润对固定生产
·45
==========第53页==========
基金和定额流动资金的年平均价值的比例。这个指标使我们能规定企业生产基金利用的经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规定整个生产的效果。它使我们有可能看出这些基金的每一个卢布获得多少利润。…
不言而喻,利润同生产基金或日常耗费相比,并不意味着似乎生产资料创造利润。”
(第367页第2-4段)
“保证产品利润均等性是价格形成的基本任
●
务之一。”
(第386页第3段)
“工业部门批发价格的改革,能够保证更充分、更确切地计算各部门产品的生产费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缩小生产有机构成不同的各部门对产品价格中的利润比重的影响。”
(第296页第2段)
“价格体系应当最大限度地用来消除赢利的
46·
==========第54页==========
差别,这里,有经济根据的、有计划价格形成的灵活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第386页第5段)
“现在价格中的赢利率是考虑到生产基金的耗用量而规定的。从而,目前价格反映的不仅是生产该产品的日常费用,而且反映与基建投资相联系的费用。确定赢利率水平的方法也改变了。在新条件下,它的水平要这样地计划出来,即要能保证一切正常工作的企业有足够的利润。考虑基金耗用量规定价格,使价格在计划和管理国民经济时实际上更能被接受。…基金耗用量按部门、下属部门和商品大类整个地计算,这对确定中等赢利水平和在规定具体产品价格时完全够了。”
(第382页第4一5段)
编者注:
所渭“利润对固定生产基金和定额流动资金
·47。
==========第55页==========
的年平均价值的比例”,这就是资金利润率。所谓“保证产品利润均等性是价格形成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用平均资金利润率作为价格形成的依据。这种为了“缩小生产有机构成不同的各部门对产品价格中的利润比重的影响”,“保证
一切正常工作的企业有足够的利润”,而按照“考虑基金耗用量”的平均资金利润率所形成的价格,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
《经济学》鼓吹生产价格论,故意混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他们把包含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作为生产的调节器,是为了刺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他们认为考察并制订价格的出发点不是社会的劳动消耗,面是资本(“基金耗用量”),他们总是在“基金的每一卢布获得多少利润”上面打算盘。在苏修大资产阶级的心目中,“资本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因为劳动所有的社会生产力,都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从资本自己的胎里生出。…价值生产借以进行的原始的关
48·
==========第56页==========
系,就被完全推到后面去了。”(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71一972页)。《经济学》所贩卖的,就是这种早被马克思所痛斥的反动的资本生产力论。
3。宣扬小商品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分的经济本性,为复辟城乡资本主义制造舆论
“小商品经济就其经济本性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两重性。”
(第52页第6段)
编者注:这完全是谬论。
列宁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消灭阶级不仅仅是驱逐地主和资本家,
一这个我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做到了,——还要消灭小商品生产者,…”(《列宁全集》第31卷,第6页和第25页)
·49·
==========第57页==========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暂时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对一系列产品的需要。甚至在供应很好的大城市里,居民也在市场上购买部分产品。此外,许多工种的工作者的货币收入虽然提高了,但是还不足以用来满足一切需要。因此,某些人就利用在公有经济劳动以外的部分时间,从事于得到实物形式的额外收入,部分地是货币形式的额外收入(向国家、消费合作社,或者在市场出售产品)的工作。个人经济中地使用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在社会生产中就业的那些家庭成员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行政措施来缩小个人副业的方针是不正确的,尤其它正是个人经济而不是私有经济”。
(第95页第4段一96页第1段)
“1970年国营商业在商品流转总额中占69.4%(按国家零售价格计算)。…
e..
集体农庄商业不同于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
·50。
==========第58页==========
业,它是国内市场的非计划部分。…这种商品流通形式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在集体农庄市场上流通的产品,既来自公有经济,也来自劳动者的个人副业所生产的产品。第二,买卖行为发生在商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第三,销售数量是无计划的,销售的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1970年集体农庄商业…出售的商品粮食约为5.4%。…
近年来集体农庄商业的变种得到了发展,这就是由消费合作社经办的集体农庄和个人副业的产品的代销商业。”
(第437页第5段一438页第4一8段)
“属于个人所有制的住宅面积也在增长。1950年,在城市和城市式的居民点中属于公民个人所有制的有用面积达17,300万平方米,1960年达37,500万平方米,而到1970年底已达47,400万平方米。…
•51·
==========第59页==========
个人占有的性质整个说来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
(第94页第3一5段)
、
•52◆
==========第60页==========
五、鼓吹物质刺激,宣扬资产阶级
福利主义和“分配决定论”
1。宣扬资产阶级福利主义,借以欺骗苏联广大劳动人民
“苏联共产党的‘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这条纲领性原则,将一年比一年更加充分、更加彻底地实现。”
(第266页第5段一267页第1段)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在劳动者的有组织的先锋队即先进部分施行最严格的统计、监督和检查的情况下共同劳动;同时还应该规定劳动量和劳动报酬””。(列宁:《关于星期
六义务劳动》(1919年),载《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0
•53·
==========第61页==========
卷,第252页)
“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人民生活的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234页第2段一第236页第2段)
编者注:
列宁在《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在不要资本家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是在劳动者的有组织的先锋队即先进部分施行最严格的计算、监督和监察的情况下进行社会劳动;同时还应该规定劳动量和劳动报酬。”《经济学》偷偷地砍去列宁强调的“在不要资本家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这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前提,却明目张胆地把社会主义的前提篡改为资产阶级的福利主义。
“党的经济政策的最高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福利。”
(第103页第2段)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批准的大
54
==========第62页==========
力提高人民福利的路线,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
(第509页第5段)
“党在规定提高人民福利路线的同时,还考虑到必须为苏联人民的才能和创造主动性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200页第2段一267页第1段)
2。用“物质刺激”偷换“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杜会主义原则
“远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见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指出,在这里‘每
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页-13页)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的预见已得到完全证实。我国的经验,后来还有其他社会主义各国的
·55·
==========第63页==========
经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要保证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纪律的加强,精神刺激和革命热情就必须用物质刺激来巩固。”
(第233页第4一5段)
编者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篇光辉著作中,在批判拉萨尔宣扬“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谬论的时候,指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实质,说了上述引文中的话。但是马克思根本没有讲过“物质刺激”。苏修安图用搞“物质刺激”的“经验”强加于马克思的“预见”,这是根本篡改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指出:‘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到来以前,社会主义者要求社会和国家对…消费标准实行极严格的监督,”(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6页一87页)
这就是说,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必须始终不渝地执行使劳动者个人或集体从物质利益
56·
==========第64页==========
上关心自己劳动成果的原则。”
(第537页第6一7段)
编者注:
列宁指出:“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到来以前,社会主义者要求社会和国家对劳动标准和消费标准实行极严格的监督,不过这种监督应当从剥夺资本家和由工人监督资本家开始,并且不是由官吏的国家而是由武装工人的国家来实
●●●
行。”
列宁着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侧。《经济学》却肆意阉割列宁原话的基本精神,而把搞物质刺激的“原则”强加于列宁。
“列宁认为,组织社会主义竞赛是国家和共产党的最重要任务。他制订了组织竞赛的基本原则:保证竞赛结果的公开和可以比较,推广先进经验
。57·
==========第65页==========
和同志式的互助;对参加者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
(第225页第4段)
“列宁科学地论证了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和原则。他写道,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载《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3卷,第39页)
列宁关于…对劳动的物质刺激的原理,……也是今天完善经营管理的经济方法的极其重要的指针。”
(第319页第2一3段)
编者注:
列宁指出:“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
●58◆
==========第66页==========
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杜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
经查,在列宁著作中未用过“物质刺激”这个词,苏修却采取断章取义的手法,把“物质刺激的原理”强加于列宁。
3。以“物质刺激”为诱饵,推行以利润为依据的特权分配制
“需要这样来建立价格、计划指标和结算指标、劳动报酬和奖金、利润分配和精神鼓励的制度,以便充分实现对优秀工作者的一贯有利可图的原则,以便对社会有利的也有利于每个企业,对企业有利的也有利于企业的每个工作者。经济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彻底实现这些原则。”
(第101页第2段)
·59·
==========第67页==========
“计划工作与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大大扩大了企业集体解决生产问题的独立性。彻底实现这个原则:企业给予社会的物质资料越多,全民生产资料利用得越有成效,集体的劳动受到的奖励就越多。”
(第196页第5段)
“集体农庄的货币劳动报酬与劳动日相比,无疑是向前跨了一步。它造就集体农庄庄员对挣钱的信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259页第2段)
“利润已成为对企业经济刺激的强大因素,工作者获得多少奖金、免费与优待证、住宅及其他福利,现在在许多情况下都取决于利润的多少。”
(第174页第3段)
“许多改行计划工作和刺激新体制的企业,
、60
==========第68页==========
把一年内的物质鼓励基金的一部分资金积累起来,然后根据一年活动的结果,在月份和季度奖金以外,发给工作有成绩的工作者。”
(第182页第2段)
“在社会主义下,…要知道,除了熟练的、有趣味的、创造性的劳动以外,还有许多种非熟练的、不招人喜爱的劳动。
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的有机联系,只能以每个工作者对其劳动的精神上和物质利益上的关心的结合为基础。”
(第233页第1一2段)
“企业工作人员收入的最后数量,要看该企业工作的最终成绩和得自物质鼓励基金的补充收入。工资的具体数量取决于企业所订的产量定额和工价,也取决于该企业拥有哪些用作鼓励的资金。”
(第312页第5段)
•61
==========第69页==========
“社会主义为了自身的发展,要求每个劳动者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大的劳动数量,更好的劳动质量,即更熟练、更紧张、更重要或更负责的工作,要用更高的报酬来刺激。”
(第234页第4段)
“国家还根据工作者的劳动质量制订了工资级差原理。
级差化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工资大小直接取决于工作者劳动的复杂性。
对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多数职员来说,他们所执行的职能的复杂性则是决定性的。
…复杂劳动,也就是质量更高的劳动。在生产上,它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包括更多的为社会的产品。因此社会也付给这种劳动较高的工资,这是很自然的。社会用较高的工资使人们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熟练程度的提高和
●62●
==========第70页==========
改做更复杂、更负责的工作,以及补偿工作者过去在学习和获得高度熟练程度方面所消耗的时间和劳动。”
(第241页第2一6段)
编者注:
这里暴露了作者用歪曲马克思主义来为资产阶级特权阶层辩护的拙劣手法。
恩格斯指出:“现在怎样解决关于对复杂劳动支付较高工资的全部重要问题呢?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训练有学识的劳动者的费用是由私人或其家庭负担的,所以有学识的劳动力的较高的价格也首先归私人所有:熟练的奴隶卖得贵些,熟练的雇佣工人得到较高的工资。在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里,这种费用是由社会来负担的,所以复杂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即比较大的价值也归杜会所有。工人本身没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反杜林论》一九七○年中译本,第198一199页)
63·
==========第71页==========
“经济领导人员应保证他们干较复杂的工作,照样付给较高的报酬。”
(第242页第5段)
“按照条例,生产企业现在‘有权在计划工资基金范围内规定高度熟练技师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附加工资,其最高数额为本人固定工资的30%,…’。”
(第242页第1段)
“企业领导人员和管理机关的职员,完成和超额完成销售计划(或利润计划)以及赢利率计划,可得到奖金。”
(第247页第2段)
“物质鼓励基金在使企业集体从物质利益上更加关心其工作成果方面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人和职员的平均工资增长数的1/4以上,就是靠这种基金。1969年,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中,利润提成的比重约占
·64
==========第72页==========
20%,职员工资中则约占17%。从物质鼓励基金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的数额暂时还少得多,约占4%。”
(第250页第3段)
“从物质利益上关心更出色地劳动,有助于发展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会刺激熟练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有助于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的培养,从物质上巩固社会主义竞赛。”
(第237页第4段)
●65·
==========第73页==========
六、鼓吹利润挂帅,推行复辟
资本主义的《新体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1:推行“经济刺激新体制”,贯彻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把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发展生产的动力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九月全会(1965年)制订的并为党的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赞同的一系列措施,开创了工业的经济改革。这些措施的实质如下:
第一,提高计划化的科学水平,在集中计划领导国民经济的范围内扩大企业在规定进行经济活动的合理途径方面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第二,领导社会生产的重心转到经济方法上
66。
==========第74页==========
(当然,同行政方法相结合),以便更充分地利用价格、利润、工资、信贷、企业鼓励基金这些经济杠杆。
第三,建立对企业的经济刺激制度,以争取更高的计划任务和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在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正确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劳动人民从利益上对他们工作的企业活动的最终结果的关心。”
(第143页第2一6段)
“在党的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着重指出,党在完善国民经济领导工作中坚持的方针是,把中央机关的指令性任务同利用那些足以影响生产的经济杠杆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些杠杆(经济核算、价格、利润、信贷、物质鼓励形式等)的使命在于创造经济条件,以促进生产集体、千百万劳动群众的顺利活动,保证有根据地评价他们的工作成果。”
(第159页第5段)
。67
==========第75页==========
“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苏共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的决议中说:‘更充分地利用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以发展生产,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利用经济杠杆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挥各种潜力,…使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企业、科学研究单位和设计单位以及服务部门全部改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坚持努力继续发展和加强这一体制。因此,摆在经济科学面前的任务是巨大的。’”
(第23页第6段一第24页第1段)
“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化,是党的经济政策的中心问题。进一步发展经济改革,使一切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核算制企业和机构都改行计划和刺激的新体制,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最合理和最有效地利用全国的物质资源、劳动资源、财政资源和自然财富。”
(第529页第4段一第530页第1段)
。68·
==========第76页==========
编者注:
4
赫鲁晓夫叛徒集团从一九五三年九月篡夺了苏共中央领导权之后,把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升级。一九六一年
十月,赫鲁晓夫在苏修“二十二大”所作《关于苏共纲领》的报告中,抛出了臭名昭著的“三和”、“两全”的修正主义总路线,并大肆鼓吹“利润挂帅”、“物质刺激”,“这是我们在整个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方针,我们的路线”。在这样的背景下,苏修的御用学者利别尔曼的《计划·利润·奖金》的反动“建议”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出笼了。赫鲁晓夫立即把它吹捧为“有条理的、明智的建议”,并亲自于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召开苏修中央全会,作出按《利别尔曼建议》“广泛地进行经济试验”的决定。一九六四年十月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勃列日涅夫更加疯狂地推行和发展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提出“必须广泛地采用经济刺激”,并于一九六五年九月的苏修中央全会上作出《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
·69●
==========第77页==========
工业生产刺激》的决议,决定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一九七一年四月苏修召开二
十四大时,勃列日涅夫又声嘶力竭叫嚷《新体制》是“经济政策的中心问题”,责令向一切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推广。就这样,《新经济体制》成为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把社会主义经济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黑纲领。
“为争取提高利润而斗争。”
(第365页第4段)
“在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是利润和赢利率。”
(第144页第7段)
“经济核算制的原则是利用社会主义联合生产者从物质利益上对其劳动成果的关心,对企业进行经济刺激,对工作好的企业集体进行物质鼓
。70•
==========第78页==========
励。经济核算制必须使每一个生产集体不仅从利益上关心不亏损的工作,并且还要从利益上关心高度赢利的工作。”
(第315页第5段)
“对企业的经济刺激程度直接取决于它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效果。在经济改革条件下,生产集体不仅更加关心生产费用的降低,而且也更加关心它们经济活动指标的改进,即产品首先是新产品和优质产品的销售量、利润和赢利率的增长。”
(第28页第4段)
“由于经济改革,利润的作用特别提高了,因为利润作为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指标的作用增长了。”
(第382页第3段)
“在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利润作为企业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方向的计划指标的作用扩大了。”
(第366页第2段)
•71
==========第79页==========
“经济改革提高了利润作为经济刺激生产的源泉的作用和意义。”
(第179页第5段)
“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和实质在于企业收支相抵和赢利。…企业活动的成果不仅要补偿开支,而且要取得纯收入(利润),也就是赢利,赚钱。”
(第314页第3段)
“国家在必要时要对优等产品规定暂时提高的批发价格。这能够使企业补偿同提高产品质量有关的附加开支,获得更大的利润”。
(第171页第1段)
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有计划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第五节标题,第201页)
·72•
==========第80页==========
编者注:
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时指出:“资本和它的价值增殖,表现为生产的始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利益的生产,面不是相反,不是生产资料对生产者的社会来说只是生活过程的面貌得以不断扩大的手段。”(《资本论》第3卷第272页)
《经济学》公然宣称:“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有计划的价值增殖过程”。所谓“有计划”,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把这块遮羞布扯下来之后,就是赤裸裸的“价值增殖过程”。实际上,他们把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说成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且把价值增殖作为主导方面突出加以宣扬。马克思指出:“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论》第1卷第193一194页)这就点破了苏修宣扬利润动力论所反映的“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血淋淋的资本主义生
73·
==========第81页==========
产过程。
“改革的实质在于加强领导的经济方法的作用,完善国家计划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和主动性。直接的指令性任务,应该在更大程度上用这样一些经济杠杆来加强,这些经济杠杆使得从部到企业、车间、生产组从利益上关心更好地工作。”
(第108页第2段)
“经济方法的前提则是利用执行者的经济利益。…
经济改革扩大了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中利用经济方法的可能性。”
(第132页第1一3段)
“我国所实现的经济改革可以使这样一些经济杠杆发生作用,这些经济杠杆能加强企业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在人数减少的同时增加产
•74·
==========第82页==========
量。谢基诺化学联合工厂和许多其他企业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508页第6段一第509页第1段)
编者注:
苏修叛徒集团自一九六七年开始在谢基诺化学联合企业进行“经济试验”。它通过“增加工作量和扩大服务范围”等加强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来裁减人员。同时规定企业的工资基金总额几年不变,因裁减人员而多余下来的工资基金,留归企业由一小撮特权阶层支配。这种“裁员试验”的结果,不仅让少数特权阶层侵吞了极大部分多余下来的工资基金,而且使一批批工人被解雇。一九六九年十月九日,苏修中央发表了推广“谢基诺经验”的决议,把这种用加强对工人阶级榨取剩余劳动来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推行“新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75·
==========第83页==========
2。大搞自由化的所谓“完全经济核算”,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65年)特别指出:‘企业经济核算具有很多形式主义的色彩。’当前改革中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正是要在所有地方把形式的经济核算变成完全的经济核算。”
(第320页第3段)
“当前,大部分工业企业已改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
…改革为经济核算制带来什么新的东西。
第一,所有经济核算企业必须真正成为收支相抵和赢利的。…
第二,提出任务要保证在企业内建立扩大再
·76
==========第84页==========
生产拨款的自有来源。…现在,企业正在用利润的一部分和某些其他来源,建立自有的发展生产基金。…企业还可从银行得到投资性贷款,以后从自己的利润中偿还。
第三,完善对企业的经济刺激和对企业工作者的物质鼓励制度。按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办事的企业,一般都从利润中建立足够大的一笔物质鼓励基金、社会文化措施基金和住宅建设
、基金。优良的工作和高度的赢利率现在真正被所
有生产集体感觉到了,而这就调动着人们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情绪。
第四,经济改革大大扩大了企业的权力和独立性。完全经济核算和形式的经济核算不同,它要求给予企业和生产联合公司相当广泛的业务独立性,…
e●●●
第五,完全经济核算规定提高罚款制裁在企业彼此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77•
==========第85页==========
加重罚款,扩大罚款的实行范围,·无疑会加强经济核算所固有的物质责任原则。”
(第320页一323页)
“经济核算,说到底,是人民生活水平据以提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增长的强大加速器。…
…依靠经济改革,我们现在对经济核算正在进行特别强化的完善工作。”
(第318页-319页)
“集体农庄,它们事实上始终是实行完全经济核算的。它们在向国家缴纳所得税以后,就可自己分配总收入。但在不久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集体农庄的这种收入为数极微。”
(第322页第3段)
“生产合作社也是经济核算的一甚至比国营企业还要深一层,因为它们是用自有资金来经
•78·
==========第86页==========
营的,它们不能从国家预算中获得补贴。”
(第314页第4段)
“在实行经济改革过程中,企业的权力大大扩大了。在日常生活中,企业和生产联合公司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这个体制使国家领导机关摆脱对每个企业当前活动的日常领导的必要性。同时,这个体制把企业从领导机关过多的监护中解放出来,从而刺激了企业集体的主动性,促使它挖掘改进工作的潜力。”
(第87页第6段一第88页第1段)
“社会主义企业集体是作为生产关系的独立主体而出现的。”
(第352页第7段)
“生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构成环节。社会主义国家把全民所有的物质和货币基金固定给企业,由它们使用和支配,从法律上和经济上确
·79•
==========第87页==========
认企业的成立,并授以名称和任命自己的全权代表一经理。”
(第310页第3段)
“每个生产企业在横的方面同原料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供应者、产品用户、运输组织、设计和科学研究机关等形成各式各样的关系。通常这些关系由双方用经济合同来确定。其中要规定供货期、供货量、具体品种、产品等级、结算方式和其他关系。它们实际上不可能由国家机关从上面作出规定,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谁也不能比利害攸关的那些组织本身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第311页第4段)
“企业直接在生产领域拥有巨大的独立性和广泛的权力。大家知道,在这里,国家下达给企业的只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的不多几项必须完成的计划任务,所有其他与计划工作和进行生产活动有关的工作,由以经理处为首的企业集体
●80
==========第88页==========
独立完成。”
(第310页第4段-第311页第1段)
“由上面下达的计划指标数目已大大减少,商业机构的经济独立性已大大增加。只给它们规定利润指标和商品流转额指标,并根据这两个指标评定它们的工作结果。各商业机构领导人员自行确定其他各项计划指标。”
(第441页第2段)
“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在1967年4月13日作出‘关于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农业企业改行完全经济核算制”的决议,认为必须扩大改行完全经济核算的农业企业的经济独立性。为此目的,要削减由上级机关为这些企业所规定的计划指标的数量。
改行完全经济核算的国营农场,目前从上级接受下列任务:
在生产方面一向国家出售的最重要产品的
◆81·
==========第89页==========
实物数量。…
在劳动方面一工资总额;
在财务方面—利润总额,预算拨款和农业用固定生产基金付费;
在投资方面一一集中的投资总额,包括建筑安装工作量和依靠集中投资而投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固定资产;
在物质技术供应方面一由上级机关分配的拖拉机、汽车、农业机器、设备、肥料、建筑材料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供应量。
改行完全经济核算的国营农场的其余计划指标由企业本身决定,…
…国营农场自行制订自己的生产财务计划,在计划中有下述指标,如农产品产量,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牲畜、家禽的头数和产品率,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工作者人数,以及其他生产和财务指标。”
(第412页第5段一第413页第6段)
·82●
==========第90页==========
“国营农场在改行完全经济核算的情况下,对投资计划和为此而使用资金方面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独立性。
无须偿还的预算拨款制度和投资计划过分集中的情况,在国营农场中已逐渐消失。
…投资拨款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利润和用作完全恢复固定资产的折旧提成、银行信贷,最后才是国家预算和上级机关的资金。…
国营企业的自有资金,首先是企业利润在投资拨款中的作用在急剧提高。”
(第413页第10段一第414页第4段)
“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农业企业不仅在生产领域内,而且在流通领域内的权利都大大扩大了。它们在新的经营条件下,有权向国营的和合作社机构以及在集体农庄市场上销售国家收购机关不接受的蔬菜、水果…土豆和家禽。…
此外,国营农场有权向其他企业、机关和集体农庄出售多余的、闲置的拖拉机、农业机器、
·83•
==========第91页==========
耕畜和食用牲畜、种籽、饲料、运输工具、设备和其他物资。”
(第416页第9段一第417页第2段)
“企业由于获得了支配自有生产基金的更大可能性,现在能够出售它所不需要的设备、原料和材料。”
(第433页第3段)
“现在,企业条例明确规定:‘凡企业不使用的多余设备、运输工具、仪表、工具、家具、原料、材料和燃料、役畜和食用牲畜、种籽和饲料,可以在上级机构拒绝重新分配多余物资的条件下,或在寄去存有多余物资的通知后一个月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由企业出售给其他企业和经济组织。’重要的是,出售多余固定基金所得到的款项,现在留由本企业支配,归入它的发展生产基金。”
(第341页第7段一第342页第1段)
“把国家财产固定给各个企业,使它们产生
084·
==========第92页==========
一定的经营业务的独立性。例如,在苏联,根据企业条例,企业自己确定人员定额,招收和解雇工作者,确立和改变工艺过程,根据国家的计划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业技术财务计划,根据国家条例确定生产定额和工价,确定工作者工资和奖金的具体办法、作息时间和休假制度。…企业有权把暂时不用的房屋和设备出租给其他组织。最后,企业可以独立地支配国家留给它的那部分纯收入,以完善生产,对工作者进行物质鼓励和改善他们的劳动和休息的条件。”
(第87页第5段)
“经济改革扩大了企业在确定工作人数上的权利。以前国家机关在其计划任务中把所谓劳动限额通知每个企业,即规定工人和职员的极限人数。现在在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条件下,各企业不会从上面接到这样的任务了。如今它们自己决定该有多少工作者,什么样的工作者。”
(第239页第4段)
•85◆
==========第93页==========
“现在,企业在决定工作者人数和使用工资基金方面的权利大大扩大了。…在规定的年度工资基金限度内,国营农场管理处可自行规定工作者总人数,·按季度分配工资基金。
…国营农场有权在下一季度使用上一季度多余的基金,也可借用下一季度的工资基金,…
国营农场还有权规定直接参加生产、管理分场和畜牧场的高度熟练专家以及生产队长的附加工资,其大小可达固定工资的30%。国营农场可以为此目的而利用计划工资基金的0.3%。”
(第413页第7一9段)
“企业独立性的发展对于社会生产效率的增长很有好处。同时,企业集体如果好好工作,也能从部分纯收入的利用中得到很大的好处。
…根据一切集体对整个事业的贡献而保证改善它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经济改革也正是为实现这些原则而创造条件。在
·86●
==========第94页==========
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利润分配体制,借助于这种体制,按单位生产基金和工作者平均计算为社会贡献较多的优质产品而费用最少的企业,就获得较多的资金用来进行设备现代化、住宅和文化生活的建设。”
(第88页第5段一第89页第3段)
“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留归企业和经济组织自己支配,可以更充分地实现完全的经济核算制的基本原则。1971年拨作集中基本投资的款项
一半以上依靠企业自有资金。”
(第459页第2段)
“改革在推行完全经济核算时,消除了依赖情绪的基础。规定企业自筹资金。它们现在建造新车间、购买补充设备等,在更大程度上依靠自有的发展生产基金和靠银行贷款,而贷款到期又必须从自己的利润中偿还(还要加付利息)。”
(第341页第4段)
“经济改革要求向企业提供一定的赢利水
·87
==========第95页==========
平,以便在企业活动中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原则,特别是扩大企业本身的拨款,提高物质刺激的作用。”
(第456页第1段)
“现时,成为企业生产活动量的指令性指标的,是以销售成本为其价值基础的可销售产值,而不是总产值。”
(第357页第1段)
“在新经济体制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指标是有计划地调节需求和供应的机制的重要工具。这个指标还是企业活动的一个主要评价标准,因而能使企业从利益上关心有需求的产品的生产。从利润中提留经济刺激基金,取决于销售量(或利润量)的增长。”
(第445页第7段)
“经验证明,由上面来规定流动资金定额的办法不好。在经营新条件下,流动资金定额由企
88
==========第96页==========
、
业自已拟订。”
(第347页第4段)
“有参数的价格形成方法的实质,可归结为规定产品基本使用特点、生产费用和必要情况下利用它的经济效果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些依赖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来反映。
…参数方法定出的价格有可能把定价权转交给企业,而不必担心价格混乱和任意提高价格。”
(第384页第7段一第385页第2段)
3。苏修官僚垄断寡头利用所控制的政权,以“加强利润和信贷的物质刺激作用”为杠杆,大搞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条件下,对经济领导的要求空前提高了。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同志在苏共中央向党的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
·89·
==========第97页==========
结报告中强调指出:‘由于国民经济规模巨大,经济潜力和社会需要提高,就必须大大提高我们整个经济工作的水平,大大提高经济效率,把我们规模巨大的经济变成一部动能更高、协调一致的机器。’”
(第1页第1段)
“新经济体制加强对生产集体的物质刺激的作用,加强利润和信贷的物质刺激作用,巩固工业企业同商业企业的联系。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这一体制被积极地用来提高社会生产效果。”
(第8页第6段)
“现时我国实行的经济改革,是与完善国民经济中的财政联系同时进行的。这种经济改革给企业和国家在分配和使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带来重大的变化。财政体系同经济的联系加强了,…社会主义财政组织中的新现象、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明显地体现在国家预算上。”
。90·
==========第98页==========
(第453页第7段一第454页第1段)
“国营企业和组织利润中的预算缴款增加得特别快。1950年它仅占预算收入的9.5%,1960年为24.2%,而1970年达35%。这是很自然的。…近几年来由于经济改革,情况尤其如此。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增加了1倍多,在这个基础上,上缴预算的利润提成额也迅速增加。”
(第455页第3段)
“经济改革引用了没有上级的日常监督和要求而使企业从利益上关心加速资金周转的那些经济杠杆。其中主要是基金付费。它不仅向固定基金征收,还向企业自有的每1卢布定额流动资金征收(一般也是6%)。”
(第347页第4段)
“改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企业,要把固定生产基金付费和自有定额流动资金的付费列入国家预算。
◆91
==========第99页==========
基金付费并不意味着似乎国家出售而企业购买生产资料,而使企业成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者。…基金付费也不起租费的作用…”
(第368页第5段一第369页第1段)
“1969年整个工业的工业批发价格中,工业企业和销售机构的费用占74.1%,利润占13.7%,而周转税占12.2%。”
(第362页第3段)
“1969年工业中固定(地租)缴款占利润的5%。”
(第368页第3段)
“利润余额上缴国家预算。1969年在工业中这个金额占按新体制工作的企业利润的35%。”
(第370页第2段)
“基金付费是企业纯收入…(1969年,它占新条件下工作的工业企业利润的19%)。”
(第369页第2段)
。92·
==========第100页==========
编者注:
马克思说:“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一台永久的抽取剩余劳动的抽水机…。”(《资本论》第3卷第965页)“基金付费”正是苏修国家垄断资本榨取剩余劳动的新“杠杆”。
苏修于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四日公布了《向改行“新体制”的工业企业征收生产基金付费的办法》,规定企业不管利润计划定成与否,每月都要先将按占用的固定基金和定额流动资金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基金付费”上缴国家预算。逾期不交,则依法“以不容争辩的方式收回”,“自应缴之日起到实缴之日止,每逾期一天判处百分之○点○五的罚金。”
苏修把社会主义的国家所有制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推行征收“基金付费”的办法,出现了利别尔曼所说的“企业和国家间的崭新关系。”显然,这就是苏修叛徒集团为代表的金融寡头与企业走资派联合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苏修叛徒集团为代表的金融寡头,把资本贷
·93·
==========第101页==========
放给企业走资派,以不容争辩的方式每年先收取百分之六左右的资本利息。仅此一项,借贷资本每十三年就可以增殖一倍,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利贷。所谓“并不意味着似乎国家出售而企业购买生产资料”,“也不起租费的作用”云云,真是做贼心虚,不打自招。
“信贷使经济上机动的潜力扩大,使企业能够对市场行情更迅速地作出反应,及时转入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
(第468页第3段)
“信贷关系的作用由于企业的业务独立性的扩大而提高。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提高了企业自有资金的作用。企业在自有来源不足的情况下,现在可以不是从国家预算中毋须归还地取得资金,而是主要地按照信贷程序从银行机构取得资金。特别明显的是用于扩大人民消费品生产以及用于新建比较不大项目方面的信贷的增加。信贷和经济核算制在其发展中相互制约,…
·94
==========第102页==========
在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下,可以最充分地感觉到信贷同利润、价格、对生产工作者的物质奖励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467页第6段一第468页第2段)
“长期贷款是为固定基金的变动服务的。…发放贷款的对象是:根据集中化的基本投资计划对现有企业实行改建和扩建所需的费用,以及根据企业自己提出而进行的投资(贷款用于添置新的技术装备,使生产在技术上完善,用于扩大人民消费品的生产,等等)。
银行贷款参与固定基金扩大再生产的拨款,
…贷款的期限,规定为一年以上,直至六年。”
(第466页第5一7段)
1967年4月3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国民经济中的贷款工作和结算工作,提高贷款在刺激生产方面的作用的措施’的决
95◆
==========第103页==========
议。…这反映现行的物质刺激原则。
规定银行可以对工作不好的企业实行制裁,把这些企业转入所谓特种贷款制。在这种制度下,银行还可以把贷款的利率提高20%,…”
(第465页第6段一第466页第2段)
“贷款利息在银行的卢布监督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企业支付的利息须来自其利润。这项制度是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规定的。而在过去,贷款利息列入产品成本,就不能适当地刺激企业有效地使用借入的资金。
…银行利息表现为经济核算的推动因素,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机动灵活的经济工具。利息由于推动企业最恰当地使用资金,所以能积极促进生产部门赢利率的增长,从而增加鼓励基金的提成额。”
(第470页第3段一第471页第1段)
“在改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之
。96·
==========第104页==========
前,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的奖金、银行贷款利息、罚金、过期罚款、违约罚金等都列入产品成本。现在它们不包括在成本中了。企业利润成了弥补这些支出的源泉。”
(第357页第3段)
“参与建立预算资金的,还有来自居民的进款,这主要是国家税收,以及推销可以自由流通的公债和有货币物质奖的彩票所得到的收入。”
(第456页第3段)
“在我们的经济中,货币还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它的这个职能表现在以下的场合:…摸彩中奖…等。”
(第182页第4段)
编者注:
苏修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后,社会主义的银行信贷,已经蜕变为资本主义的借贷资本。他们
97
==========第105页==========
宣扬“使企业能够对市场行情更迅速作出反应”,就是用借贷资本来刺激自由竞争。他们把国家的计划建设变为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盲目投资,而金融寡头则坐地分脏,牟取暴利,加剧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生产联合公司的发展能够充分实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可能性”。
(第289页第2段)
“扩大再生产过程合乎规律地导致社会主义生产的积聚。生产积聚一这就是把生产资料、
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集中于大型企业。”
(第280页第1段)
“在党的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必须通过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和联合企业,以进一步发展生产积聚化。这些生产联合公司和联合化将是社会生产的基本核算环节。”
(第282页第5段)
98●
==========第106页==========
“两种生产集中类型:(1)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全国性生产集中;(2)在几个企业范围内的生产集中。
国民经济的国营部门和合作社集体农庄部门内部的生产集中是通过合并小企业实现的,这些企业用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的完善而业已成熟的任务。在工业中,生产集中表现为生产联合化,`建立生产联合公司,把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的分支机构。”
(第288页第3一5段)
“正如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所强调指出的,生产联合公司的合理形式是科学一生产联合组织,在那里科学研究组织执行着首脑组织的职能。”
(第290页第2段)
“生产联合公司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99
==========第107页==========
关系发展中的新阶段,…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日益集中。…它集中足够数量的熟练专家,…从远景来看,它们应该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环节。”
(第530页第5段)
编者注: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71年中译本第77页)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苏修叛徒集团推行复辟资本主义的“新经济体制”以后,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大鱼吃小鱼,大搞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一九七○年八月,苏修召开“研究生产积聚经验的全苏讨论会”,强调“应当给联合公司更大的权利”,并推广“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建立全苏共和国或地区性工业联合公司这些形式的大型经济生产综合体”等所谓经验。这是把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阶段”。
◆100◆
==========第108页==========
4。苏修叛徒集团的倒行逆施,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极大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恶果
“勃列日涅夫在1965年说: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制订了农业方面的正确方针。而且应当直截了当地说,在贯彻这次全会的决议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良好的成果没有巩固下来,因此,农业的增长速度减慢了。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965年3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是违反了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违反了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对提高公有经济的物质利益关心这个原则,破坏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正确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领导上的主观主义,从而造成农业的计
·101◆
==========第109页==========
划、财政、信贷和价格政策方面的错误。对生产建设和文化生活设施建设的投资很少,物质技术基础很少加强。领导机构的毫无根据的改组,引起了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和神经过敏情况,这都对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第397页第6段一第398页第2段)
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