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executable file
·
96 lines (49 loc) · 5.28 KB

040216.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executable file
·
96 lines (49 loc) · 5.28 KB

最常用的音频处理操作

音频的后期处理和视频类似,也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所以我们这里也只讲最简单的处理。在我们做课时,经常会用到的技巧主要包括:

  1. 去噪
  2. 标准化
  3. 混响
  4. 去齿音和嘶声

下边我们依次来看看。

去噪

「去噪」就是「去除噪音」。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1. 定义噪音
  2. 去除噪音

为什么会有「定义噪音」这个步骤呢?因为对于计算机来讲,它并不知道哪一部分声音叫做噪音。 比如我们在录一首歌的时候,邻居家的猫在旁边叫,这个声音就算是噪音。但如果是想录一个宠物视频,猫在里面就不是噪音,它可能是主角。所以是否是噪音,是需要根据场景来进行定义的,计算机理解不了这点。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特殊。通常来讲,要去掉的噪音叫做「底噪」。就是声音很小的背景噪音,比如电流声,远处汽车和行人的声音。这种时候,只需要选取一段只有这些背景音的音频,将其定义为噪音,那么软件就可以把和它类似的声音去掉。

音频处理也有很多软件能做,但因为我们视频剪辑用 PR,所以音频用 Audition(简称 AU )来做会更为方便。它在我们修改音频后,会自动更新 PR 里边的片段。

下边我们来看 AU 中具体怎么操作。首先选中一段只有背景噪音的音频,在顶部菜单中选择「效果」→「降噪/恢复」→「捕捉噪音样本」,就可以把它定义为噪音。

picture 11

然后,在顶部菜单中选择「效果」→「降噪/恢复」→「降噪(处理)」,开始去噪。

picture 12

记得在弹出的窗口中点击「选择完整文件」,再点「应用」就会开始处理。

picture 13

标准化

标准化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功能。我们录音的时候,尤其是换了场地和设备录音的时候,可能声音的范围(最高音和最低音)就不一致。这种时候,就需要通过「标准化」来将这个范围统一,这样听起来音量差异才不至于太大。

picture 14

在 AU 中的具体操作如下:

在顶部菜单中选择「效果」→ 「振幅与压限」→「标准化(处理)」。

picture 15

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可以将其标准化到 0 dB (如果觉得音量过大,也可以试试 -6 dB)。

picture 16

混响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有时候听一些电脑生成的音频时,会觉得声音非常纯粹,很好听,但听起来不像是真的。而一些现场录制的音频,音质可能没那么好,但听起来却会有种非常强的空间感。

这是因为我们日常在说话的时候,声音会分成两个层次到达我们的耳朵。

picture 17

一个层次是直接从发声处传到了耳朵里,另一个层次是声波打到周围的环境上,比如墙面、地面、桌椅上,被反射后,有一些很弱的声音以稍微延迟一点的时间进入我们的耳朵。我们日常听到的多是这种叠加后的声音。

在电脑中生成的音频如果不特意处理,是没有这种叠加的。这就让声音有点「平」或者「干」。为了增强声音的空间感,很多编辑软件提供了叫做「混响」的功能。其原理就是模拟现实中的声音叠加,将一部分声音强制延迟后混音,这样的声音更有立体感。

下边我们看看在 AU 中怎么具体操作。

在顶部菜单中选择「效果」→ 「混响」→「混响」。

picture 18

在弹出窗口中,可以调节各项参数。点击播放按钮可以试听。

picture 19

选择好以后,点「应用」进行处理。

齿音和嘶声

齿音是指我们说话时,呼入呼出的气流和嘴唇、牙齿之间摩擦产生的声音;嘶声则有些类似于广播电台中常听见的嘶嘶嘶的声音。这些声音混在音频中,可能听起来不那么舒服,所以 AU 也提供了工具来清除它们。这部分的操作很简单,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这两个功能的菜单分别在:

  • 齿音:「效果」→「振幅与压限」→「消除齿音」
  • 嘶声:「效果」→「降噪/恢复」→「降低嘶声」

建议顺序

其实顺序并不是强制的,怎么都行。但考虑到标准化时有可能把底噪放大,所以我一般会按下图的顺序来进行各项音频处理操作。

picture 20

整个过程中,去噪和标准化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三项时间紧张时可以偷懒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