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05 lines (111 loc) · 8.36 KB

01-紀錄、提取、整理、搜尋、應用.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05 lines (111 loc) · 8.36 KB

筆記,是人類獲取和記錄資訊的基石,無論在學習或工作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筆記的效率和成效卻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學生抄寫課堂筆記,還是職場上記錄會議內容,人們常常面臨筆記雜亂、找不到重要資訊、或是靈感消失無蹤等困難。

作為一名學習專家,我也曾經為這個問題困擾許久。我曾經試過許多不同的筆記方法和軟體,從最早的手寫筆記本,到後來的Word+資料夾,再到使用Evernote收集筆記,甚至嘗試過心智圖和卡片筆記法。

然而,這些方法和軟體都無法完全解決我在筆記領域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直到一個契機。當時的我正在研究一套現代筆記軟體,並想舉辦功能讀書會。在會前,我進行了一次意見調查。當時,原本我心中的假想,是大家會對這套這軟體裡面一些細部好奇。

然而,在收到問卷的回饋後,我卻相當意外。大家對於這套軟體幾乎沒什麼疑問。大家所提出的問題,竟然多半是傳統筆記方法所遇到的困境。

這讓我意識到,在筆記流程上。過去似乎我們都有共同錯誤努力。

讀書會總共收到了一百多個回應。

本來,這個讀書會原意,是交流這套軟體的功能。但在看完大家的問卷回饋後,我發現大家在這場讀書會,更加想知道的是更底層的議題是:「究竟如何將筆記做好」?

讀書會的方向完全錯誤。但這也讓我從中窺見到一個驚天大秘密:筆記是我們在學習路上最常使用的工具,但在過去的教育中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做筆記。大家都是憑直覺在暴力作筆記。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和研究興趣。

重新梳理流程

那麼,我們共同的瓶頸點在哪裡呢?

我將收集到的問題進行了標記後,發現在這個領域中存在著十幾種、二十幾種、甚至更多不同類型的困擾。

我發現原來筆記界困擾大家的真正問題,並不是單純「如何記錄」以及「如何重新應用」。而是分為五大類,圍繞著:紀錄、整理、搜尋、應用、軟體。

  * 如何快速紀錄?   * 如何有效紀錄?   * 如何快速整理?   * 如何有效整理?   * 如何快速搜尋?   * 如何有效搜尋?   * 如何快速應用?   * 如何有效應用?   * 要用哪些方法、工具、軟體做到上述這一切?

而且,五個關鍵字是以這樣直觀順序排列的:

乍一看到這張新的流程圖,讀者可能覺得十分合理。

彷佛我們天生筆記的流程就應該是這樣進行的。

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在日常筆記紀錄、整理上踢到鐵板呢?

因為我們正常人,真正在做筆記時,並不是這樣執行的。

現實世界的筆記術:同時紀錄與整理

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筆記法,都在使用相同一個流程:

同時紀錄與整理

同時「紀錄+整理」這樣的方法似乎合乎人類直覺。

但是這個方法,在後續實際操作上。特別是需要搜尋筆記內資訊時,卻變得相當困難。

同時,若後續要將多本筆記的資訊整合在一起,也幾乎是不可能的,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高效的筆記術:將記錄與整理分開

同時紀錄與整理似乎是一個很直觀合理的筆記技巧。然而,在我對筆記學這門學問進行反思後,我發現這種方法其實非常違反人類大腦的運作原理。

怎麼說呢?

接下來,讓我來慢慢解析一下人類大腦在上課時的思維過程,希望能幫助你理解這個問題。

一般人的大腦是這樣運作的:

首先,在上課時,人類接收到許多講者提供的資訊和觀點。

其次,基於這些資訊,你會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詮釋。

這時候,你的大腦會開始快速運作,產生大量的想法。

這時候,大腦面臨一個決策問題:

當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時,我們到底應該記錄

  • 講者的觀點?
  • 自己的想法?
  • 或者兩者的結合?

這也恰恰是我們在做筆記時最容易面臨的困境。

按下暫停鍵,平移時間軸

那麼,又要如何解開這個問題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將這些問題分開處理,不要同時處理,一個一個逐個解決。

比如,現在科技很發達,所以可以這樣做:

在「記錄講者觀點」這個動作上,使用錄音筆、錄影機、相機去記錄資訊。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來不及抄」或「紀錄的不仔細」的問題。

而後就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寫下自己觀點」。

光是按下暫停鍵,加入一點科技流程,就可以產生很大的改變。

在時限內整理複習

當然,只有前兩者是不夠的。因為沒有經過整理且內化的內容。是無法留存在大腦之中的。

我通常的建議是,在初步抄寫紀錄後,後續得在時限內(大腦記憶的保鮮期限通常是回家當天,當週末,兩周內)撥空,將「講者觀點」與「自己觀點」兩份資料,整理「寫下綜合觀點」,再進行有效的吸收。

這才是執行一份有效「上課筆記」的完整流程。

學習術才是筆記術的核心

在從前,單看「筆記」這個議題,會以為「如何將資訊快速記下」才是重點。但我認為整個筆記術的核心,重點應該是後續的學會用筆記進行「學習」。

畢竟我們記筆記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為了「學習」。

而筆記的存在,本就是是為了降低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大腦儲存/處理資訊的壓力。

第一:緩衝過濾外界大量的資訊,

第二:切成可以進入大腦的尺寸大小,讓大腦可以在腦中梳理排序,在腦內搭成有效的記憶網路。

只是過去大家都在第一關就摔倒了。

就算僥倖能闖到第二關,也通常也會因為種種因素(耗時、費力、部分遺忘)而放棄。

所以我認為,有效的筆記術應該是

1.     瞭解原先目標:最終是為了強化我們的學習效果 2.     清楚當中流程:而是重新瞭解資訊進到大腦需要五道流程:紀錄 -> 提取 -> 整理 -> 搜尋 -> 應用 3.     用工具提升速度:合理利用現代工具輔助、降低大腦的儲存與搜尋壓力

最終達到筆記境界的終極理想:

  • 能夠快速的捕捉資訊
  • 輕鬆的整理
  • 後續能夠快速搜尋到結果,實戰應用。
  • 利用同樣的流程,可持續不斷的增添新筆記,與過去自己研究的 SOP 、洞見整盒,做到可以彼此串連
  • 逐步累積成自己的私有領域百科。

當然乍聽之下,做起來似乎需要投入不少精力。一般人做得到嗎?

我向你保證。其實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這個新流程實際上是比過去輕鬆省力數倍,而且做起來比大家想像的要簡單得多。

在之前的讀書會上,不少成員在採用了這個新流程之後,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掌握了其要領,三天之內就深深著迷,成為了筆記狂魔。同時,他們也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知識寶庫。

我出版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這個議題一直困擾著太多人。但「合理」的流程實際上非常簡單和高效。我們沒有理由不與更多人分享,造福更廣大的讀者。

解開整理無窮迴圈,記出有效又有用的筆記

我們在本節前段,點出了做出高效筆記的第一個關鍵作法:

放棄同時「紀錄」與「整理」

現在,我們將更深入地探討以下幾個流程步驟:

  • 紀錄
  • 整理
  • 搜尋
  • 應用
  • 軟體

一步一步地探討,我們將讓你的筆記流程變得更加高效和有效!

通過對這些流程的深入理解,你會發現自己在短短幾天內就能逐漸變身成一位筆記達人。

(這張圖等全書定稿之後會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