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陷入無窮無盡的筆記循環中,是因為無法將「記錄」與「整理」這兩件事分開來處理。
更糟糕的是,一般市面上的筆記書籍有時會強化這種錯誤的觀念。我自己也曾閱讀過許多本筆記書,但基本上沒有一本能夠清楚地解釋這一點。
我在這裡強調,若要強化自己的筆記功力,必須得反覆厘清以下這個概念:
紀錄是紀錄,整理是整理。
紀錄是紀錄,整理是整理。
紀錄是紀錄,整理是整理。
將這兩件事情分開,是有效筆記的關鍵第一步。
因為從人類的大腦原始設計上來說,在天生本來就是完全無法做到「同時記錄+整理」筆記的。
在《打造超人大腦 》與《打造超人學習 》這兩本書中,我反覆的提及一個概念:
在我撰寫的兩本書《打造超人大腦》和《打造超人學習》中,我反覆強調一個概念:人類的大腦是單工型的中央處理器。不僅在接收資訊上有上限流速,而且在同一時間內,只能記住3-5件事情。
但是,回到上課抄筆記這件事情上,我們不但同時得暫記講者提及的數個資訊,將之抄寫在紙上。又同時間要捕捉到自己腦袋中產生幾個想法。更同時要決定:要記錄下哪些資訊(講者觀點 / 自己觀點)。
這等於是一秒內幾乎需要同時做出十幾個決定。人類怎麼可能做得來呢?
我們之前認為同時記錄和整理筆記是可行的,是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科技的限制,讓我們以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實際上,我們還沒有學會一種更好的筆記方法,即分別記錄和整理。
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對於人類來說,同時記錄和整理在大腦機制的構造上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也沒有意義的。
人類的說話速度每分鐘大約是250個單詞,是打字速度的4倍,更是手寫速度的10倍。聽眾根本無法跟上演講者的說話速度進行手寫記錄。
而且,在聽課這件事上,真正有意義的輸出是什麼呢?是自己產生的見解,而不是演講者的原始內容。
因此,我認為同時記錄和整理筆記這件事根本上是人類作不到且沒有意義的。
只有當我們放棄這種執念時,筆記功力才有可能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
我們對於同時進行記錄和整理筆記的想法如此執著,主要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對以下兩點感到恐懼:
- 擔心遺漏重要的信息
- 擔心在課後沒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整理筆記,從而遺忘課堂上的內容
然而,在當今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已經擁有許多工具來解決筆記記錄的困擾。例如,錄音機和錄像機可以完整地記錄老師的講解,相機(甚至是手機相機)可以迅速捕捉投影幻燈片的內容。
此外,當前的語音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例如中國的訊飛聽見軟件,該機器能夠識別中文錄音內容,準確率高達97%。
因此,在記錄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將這項任務交給比我們更先進的機器來完成。這樣一來,就可以將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記錄自己在課堂上產生的想法和見解上。
我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即使我們記錄了筆記,但以後可能沒有時間去整理它們。或者當我們有時間整理時,我們對課堂上的內容已經模糊不清,無法進行有效的整理。
然而,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技巧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對信息進行整理和消化,那麼在一天之內,我們仍然可以回憶起大部分內容。但是在一周之內,我們會忘記至少一半以上的內容。兩周後,我們幾乎會完全忘記。
因此,在 1天、1 週、2週這幾個時間點內進行初步的整理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我們就能保留有效的信息,不會遺忘。
儘管我們都知道及時整理筆記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對此非常害怕。他們認為整理筆記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完成。
然而,實際上我們可以將整理筆記分為「粗整理」和「細整理」兩個階段。
按照人腦的機制,當我們用自己的話重新講述上課內容時,這已經是一次「粗整理」。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將這些信息重新組織起來,並用對大腦有意義的結構來連接它們,然後通過口述將這些信息再次回放。
只要跑過這個流程一遍,大腦就會有印象。所以,如果你真的沒有時間專心坐下來,重新組織自己手抄的筆記以及機器錄製的音檔語文檔。但花個五分鐘時間,但憑著印象重大致粗講一遍你在上課瞭解到的東西,並不會很難吧?而且這通常還是下課時間可以立刻做的事,對吧?
而且,甚至我們還可以用點小技巧。將自己重新講的內容,用手機的鏡頭對著自己錄一遍(開直播對朋友講一遍,效果更好。因為講給朋友聽會更有組織更有意圖)。再將這份影片,用聽譯軟體重新轉錄成文字。
所以,「記錄與整理分開」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令人恐懼。用對方法,甚至還會比原先的流程輕鬆很多倍。
當然,我們需要筆記的場景並不僅限於上課。我們只是在「記錄與整理」方面使用了上課作為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需要做筆記的情境。這些情境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工具和技巧可能各不相同,但基本的觀念卻是相似的。
而這些場景需要的解決方案、工具與技巧其實是「相當不同」的。
(但觀念精神並沒有相差太遠)
以下我會就生活中 90% 的場景一一介紹破解它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