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閱讀一本書時,筆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常見讀書筆記的形式有:
-
划線筆記:通過在書上劃線或標記重點句子,快速捕捉到關鍵信息。
-
在書上做筆記:在書的空白頁或邊緣做筆記,詳細地記錄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
抄句子在筆記本上做筆記:在讀書時遇到一些特別有啟發性或重要的句子,將這些句子抄寫在筆記本上,並加上自己的註解和思考。
-
寫讀後感:閱讀完一本書後,寫下自己的讀後感和心得。回顧和檢視自己的閱讀成果,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但究竟在閱讀時,我們應該選擇哪種方式記錄筆記比較好呢?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這樣武斷的推論。
更準確地說,讀書筆記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景進行分類。
在《打造超人學習》的讀書篇中,我介紹了一種閱讀方法論。
這套方法論,把鑽研一個領域的書,分成三種閱讀模式:
許多人在讀書時,常懊悔自己浪費時間買了難啃難讀或非常水的錯書。但我計算過,其實買錯書非常正常。我自己實測的結果是,買到一本具備正確資訊(符合我們當前程度,且是自己認同且需要)的書,在書市上的機率最多也只有 50% 而已。
如果一開始就花了大筆力氣去精讀一本錯的書,那豈不是把力氣花的很冤枉嗎?
所以在鑽研一門新領域時,要採取篩讀 -> 略讀 -> 精讀的一個流程。
在第一輪篩讀。只需要大致翻翻拿到的書籍。目的是找到這個領域重要的關鍵字、問題、論述。鎖定一批書可以進行下一輪的「略讀」
在略讀過程中,再過濾出一兩本真正夠好的書,進行精讀。
在略讀時,我們粗略的畫線即可。而在精讀時,才要認真的去做筆記。
那麼我們又要如何精讀呢?
而且,就算是精讀。實際上都有分兩種模式:密度低的書與密度高的書,兩者精讀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來說,對於資訊密度較低的書。我會採取類似極速讀書法的閱讀方式:
1. 先對這本書準備一些基本的問題。 2. 然後帶著問題搜尋我要的答案 3. 將在書本中看的金句一一複製貼到數位筆記本之內 4. 看完之後再對金句逐一的打上 #tag 做點輕分類 5. 將這本書的金句搜集成一張該書的書籍金句筆記卡
而資訊密度較高的書,我就會反過來操作。
這類書籍,整本書上金句太多,一句一句複製貼上太累。於是我採取的方式是:
1. 一次將一整章書內容貼到數位筆記本內 2. 將不要的句子砍除 3. 將砍剩下的內容重新編排成我自己要的新結構 4. 將這本書當中出現的名詞或概念,在筆記軟體上整理成 「卡片」 5. 重複整理過去的卡片,利用名詞相連,找到相關的資訊比對編刪,重新組織出新的卡片、新的見解。
在精讀模式的章節中,對於「將金句複製起來貼到筆記本裡」、「整理成卡片」、「打上 Tag」「用軟體串連在一起」,讀者聽到這套模式可能聽起來很驚奇,會覺得怎麼可以如此操作?
但這其實是一個幾十年前就被發明的方法,只是當年沒有軟體,筆記方法的設計者,當年用的方式是土法煉鋼的紙質索引卡片。
是的。這套方法就是最近十年開始「紅」起來的卡片筆記法。
卡片筆記法是由德國社會學家盧曼 Niklas Luhmann 所發明。他在 30 年多年間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出版了 58 本著作與數以百計的論文,當中還橫跨多個領域。
當時,他發明了一種卡片筆記法。他將有興趣與搜集到的資訊,隨時捕捉到卡片之上。等到這些資訊卡片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重新整理這些卡片,進行創作。這種卡片筆記法,成了他的高產秘密武器。
這個方法乍聽之下很費工,很多人羨慕盧曼的高產,但很少人會實際去跟隨這個流程,因為光想像流程就覺得很花時間。
但我自己在實測之後,才發現盧曼這種筆記方法,其實一點都不費工,反而非常科學與高效。只是一般人並不知道如何入門這套筆記方法。
卡片流程法在一邊傳統「記錄」->「應用」的流程,複雜到無法想象。
但是卡片筆記法本身的思維在「紀錄」->「整理」、「搜尋」->「應用」->「軟體」用起來就像雷神之槌般威力無窮。
我曾經用這種方法搭配上現代最新的一套筆記軟體 Logseq閱讀了一套 1200 萬字的美國經濟學古書《Modern Business》。在兩三個月的時間里,寫了兩三千張知識卡片。
這些卡片不僅讓我最後讀透了古典經濟學,從卡片的交叉詞條中,我更從中發現了許多現代經濟學中自相矛盾或虛幻的立論與假設。
我才領教到這套卡片筆記法威力之強大。後續研究各種艱深的探索性學問。我都使用這套方法。並且挖掘出很深的洞見。
作者注:
我們在目前的章節中,卡片筆記法暫時點到為止。
本書的講述結構是幫助大家正確建立梳理資訊的流程和方法,唯有理解:「紀錄」->「整理」、「搜尋」->「應用」->「軟體」這套新流程思維,才揮得動這把槌子。
後續的章節我們將繼續回來為大家講述這套筆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