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移除致謝 #21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Open
wants to merge 1 commit into
base: main
Choose a base branch
from

Conversation

leeym
Copy link

@leeym leeym commented Apr 10, 2025

移除致謝

@imtaiwanese18741130
Copy link
Owner

imtaiwanese18741130 commented Apr 11, 2025

您好,團隊聽說了您與 Carol 跟廖律師的爭端。
在進入這件事情之前,請讓我跟您稍微描述團隊的狀況:

我們是幾個由設計師與工程師組成的團隊,
與兩位、與多數人一樣,我們平時有自己的工作。
但與大多的數位領域從業者不同的是,
我們不太關注社群媒體、喜歡簡單平靜的生活。

成員皆不喜歡強出頭,
我們不年輕,僅想運用每日不多的時間與體力,
做我們唯一能使力的:專心在專案的開發上。
因為這樣,我們借重廖律師的專業與熱誠,
央請廖律師代理,處理團隊對外的各種說明與維權。

若您有印象,約莫三個月前、於一月下旬時,
當時整個臺灣的氣氛,對電子繕打有諸多顧慮、極度不友善。
而這數個月內,團隊已經不曉得央請廖律師多少次,
不厭其煩地於中選會、罷團與一般大眾之間不停穿梭,確認、同步各種法規資訊。
在此同時,律師也因為各種不相關的因素,不斷地遭受各種質疑與打擊,
很艱難地才走到今天,大家都終於普遍地知道其合法性,
各地都有行動連署站,一機在手、人人都能成為志工。

團隊從參與的第一天就知道,
這個專案,根本不只是一個應用服務開發專案,
而是一場多層次的社會運動。

退萬步言,
暫時按下兩位與廖律師的爭端從何而起不談、暫時按下對錯不談;
暫時回到當時那個時間點,透過所有人都實際看得到的、兩位參與的 PR,
兩位當時之所以願意參與在此的原因、與團隊決定開啟此專案時的出發點一樣:
我們所有人,都只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專長,
在日常生活當中尚有餘力時,參與在能使上力的地方,
為臺灣盡能力所及。

團隊大致明白爭端的諸多引發點,但不願細究,
原因如上述,成員皆不願耗費精力於社群,
只希望過簡單平靜的生活。
我們也不會因為社群上的小爭議而模糊重點:
對臺灣民主有利、對大罷免有利,
時間允許、心有餘力、能力所及;能做就做、能改就改。

相信兩位當時參與 PR 也是一樣的心情:
希望臺灣能度過難關、希望臺灣更好的心意,我們都是一樣的。
我們因此感謝兩位,當時如此,一直到現在都是。
「我們是臺灣人,溫暖而堅毅。」

團隊知道您心有不平,我們理解;
但我們也希望您體諒,從任何道理來看,我們都不該、也不能處理這個 PR;
團隊依然感謝兩位的幫助,也很感謝所有願意在這次運動中站出來的每一個人,
這點從來沒有改變,而我們很榮幸自己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同時,我們也央請您,將這個 PR 保持開啟,
團隊希望讓看得見的人了解到,爭端到此為止。

謝謝您,祝您平安順心。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Successfully merging this pull request may close these issues.

2 participants